您的位置:首页 >金融资讯 >

【记者手记】安心与底气 即时看

2025-11-14 09:03:58 来源:中国银行保险报


(资料图片)

□本报记者 赵修彬

在鹤岗市宝泉岭农垦地区,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,无人机与大型拖拉机正在田间高效作业。这片土地是黑龙江现代农业的缩影,记者此行正是为了探寻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,且更需要思考的是,金融如何从“保障后盾”转向“发展引擎”,真正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。

站在垦区的稻田旁,望着农民们忙碌的背影,一个问题浮现在记者脑海:金融支持农业在近几年发生了何种转变?这变化的痕迹,就埋在这片土地的一犁一沟之中。过去,农民“靠天吃饭”,贷款难、风险大;如今,金融资源正以前瞻性的姿态,注入高标准农田建设、智能农机升级与风险防控体系,形成“钱等粮、险护农、服务到田间”的新格局。这种转变,不仅是服务内容的丰富,还是金融理念的深刻转型,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嵌入,从单点输血到系统赋能。

在鹤岗市粮食加工区,现代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。记者感受到,金融服务已全面渗透从育种研发、仓储物流,到加工增值、品牌培育的每一个环节,推动产业链各节点协同升级。这种系统性的金融布局,不仅增强了农业的稳定性,还显著提升了全产业链的规模化运营效率。

走进绥滨县大鹅养殖基地,成群的白鹅在宽阔的场地上悠闲觅食,饲料区堆放的烘干玉米与紫花苜蓿飘散着自然清香。这里的大鹅,不仅是农户的“致富禽”,还是县域特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。建设银行因地制宜,创新推出“大鹅贷”,及时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;配套的大鹅保险同步跟进,形成“资金+保险”双重保障体系。银保协同,既解决了前期投入的融资难题,又兜住了后期养殖的风险底线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高效、便捷的金融活水。一位养殖户向记者展示成果时感慨:“有了贷款买鹅苗,有了保险托底,咱们只管甩开膀子干!”金融之力,不仅点燃了产业希望,还在农民心中筑起了遮风挡雨的信心之坝,助推农业从小散弱走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。

数据是最直观的印证。截至8月末,鹤岗市涉农贷款余额533.69亿元,较年初增长1.6%;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04.59亿元,较年初增长51.34%。2025年,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2.5万亩,超出省级任务4万亩,预计总产量将突破67亿斤。值得注意的是,贷款结构也在优化,农地贷款、农机贷、完全成本保险等产品,正推动农业从“种得好”向“卖得好”“防得好”全面升级。

这一切的背后,是监管引导与机构创新的合力。鹤岗金融监管分局推动“整村授信”、财务辅导、科技赋能,打通金融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;银行保险机构则从“唯抵押”转向“看产业、看数据、看前景”,真正把服务做到了农民心坎上。

回望这片黑土地,记者感到,金融已不再是农业的“外来助力”,而是深深植根于土地、融入产业肌理的“内生力量”。它让风险可担、未来可期,让农民安心、让农业有了底气,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路上,最坚实而温暖的金融答卷。

标签: